五接鎮:夏日清涼行,網格員的暖心關懷
七月流火,暑氣蒸騰,當城鎮陷入空調房的清涼結界,天后宮村的大街小巷卻躍動著一抹抹藍色身影。身著藍馬甲的網格員們化身夏日“安全衛士”,以“小網格”承載“大民生”,在滾燙的柏油路上踏出堅實步伐,用專業與溫情為獨居老人織就一張全方位的夏季“安全防護網”。
排查用電隱患,筑牢“清涼防線”
高溫季節的用電安全直接關系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,是基層安全治理的重要一環。晨光熹微,網格員小劉已帶著測溫儀、絕緣手套等工具叩響獨居老人張大爺的家門。八旬的張大爺子女遠在他鄉,面對網格員關切的詢問,老人指著轉個不停的風扇笑道:“電費噌噌漲,有點舍不得開空調。”小劉立刻蹲下身子檢查空調線路,發現老舊插座已微微發燙,當即聯系電工更換。像這樣的“電力體檢”,網格員們每日要入戶進行十余次,將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,正是“預防為主、防治結合”安全管理理論在基層的生動實踐,用專業的排查為老人守住高溫用電安全線。
守護“舌尖安全”,鎖住夏日健康
夏季高溫環境下,食品安全尤為重要,高溫炙烤下,食物變質速度成倍增加。網格員小姚帶著食品溫度計、保鮮盒來到獨居老人王奶奶家,看到廚房臺面上存放的隔夜菜,她立刻用溫度計測得菜品溫度高達32℃,隨即換上新的保鮮盒密封冷藏:“奶奶,現在氣溫較高,剩飯剩菜放兩小時就不能吃啦!”臨走前,小姚還在冰箱貼上醒目提示。這種“入戶排查+科普教育”的服務模式,契合了“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”理念,從源頭阻斷風險,讓全村獨居老人的飲食安全有了看得見的保障,切實將食品安全治理落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科普防暑知識,撐起“清涼傘”
公共衛生教育是提升居民健康素養、增強自我防護能力的重要途徑。針對走訪中發現的防暑知識盲區,網格員們將村居活動中心變成“清涼課堂”。用裝滿溫水的礦泉水瓶模擬中暑患者,現場演示“脫衣、補水、扇風”的急救三步法;把藿香正氣水、清涼油裝進定制的“清涼百寶箱”,手把手教老人如何正確使用。當82歲的李奶奶第一次成功演示中暑急救流程時,網格員們比自己通過考核還高興:“多教會一位老人,就多了一重安全保障!”這一實踐完美詮釋了“預防-干預-應急”的公共衛生教育體系,通過知識普及提升老年群體的健康防護能力,真正實現從“被動應對”到“主動預防”的轉變。
從用電線路到餐桌飯菜,從急救知識到防暑物資,網格員們用腳步丈量民情,以理論指導實踐,將基層治理理論轉化為守護群眾安全的實際行動,讓這個酷暑不再滾燙難耐。